7月8日股票配资服务中心,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“篾响笙歌,织绘侎乡彝章”团队来到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彝族乌木龙乡,深入当地村落,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与民俗体验活动。
图一: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交谈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
下午,团队成员们有幸拜访了年逾七旬的李从妹老师,她是乌木龙乡彝族传统织布技艺的非遗传承人。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古老的织布工艺,只见她双手娴熟地操纵织机,丝线在经纬交错间逐渐化作精美的彝族纹样。她告诉团队成员们,这种织布技艺已传承数百年,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彝族的图腾信仰与家族记忆。团队成员纷纷尝试操作织机,切身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匠心。
图二:团队成员学习纺织技艺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
展开剩余60%随后,团队成员们参观了村中的“帕帕窝”——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婚姻调解室。工作人员介绍,这是彝族传统社会解决家庭矛盾的重要场所,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,体现了彝族“以和为贵”的处世智慧。在帕帕屋内,团队成员们还聆听了一位非遗传承人——张金保,他用彝族传统乐器演奏的民谣,悠扬的乐声仿佛将团队成员们带入了彝族的古老传说中。
图三: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张金保交谈 通讯员 王子豪 供图
夜幕降临时,现场燃了熊熊篝火。村民们身着盛装,手持火把,高唱着彝族民歌,邀请团队成员们加入“打跳”队伍。在芦笙的伴奏下,团队成员们与当地人一起绕着火堆起舞,时而牵手转圈,时而跺脚欢呼,火花四溅中,欢声笑语响彻山谷。活动中,团队成员们还协助村民布置现场、分发火把,亲身参与这一古老节庆的筹备工作,感受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。
图四:团队成员与村民共庆火把节 通讯员 王子豪 供图
此次乌木龙乡之行,团队成员们不仅收集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料,更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:非遗保护绝非简单的“博物馆式”留存,而是需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,激发年轻一代的传承热情。离别时,工作人员们握着团队成员们的手说:“希望你们多宣传俐侎的文化,让更多人看到彝族的魅力。”这份嘱托,正是团队成员们此行的最大动力。未来,团队成员们将继续以调研报告、短视频等形式推广俐侎非遗文化,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。
通讯员 蒋卓臻股票配资服务中心
发布于:重庆市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